貫寺牌坊正面
  甘谷脊獸
  這是對中國傳統女性最高情趣用品的贊語
  貫寺牌坊當鋪的老照片(記者翻拍)
  貫信用卡代償寺牌坊的背面
  荒草叢ARMANI生的李氏家祠
  甘谷縣大石鄉地處渭北乾旱淺山區,清溪河流域。明代設有驛站,清朝稱永下里,是甘谷“北山糧倉”“草編之鄉”。大石貫寺牌坊是極富美學價值和文化反思意義的牌坊之一,以其巍峨和沉重二胎挺立在這片滄桑的土地上。
  微苦又帶著清甜的味道,這和我們即將展開的關於官司牌坊的話題是多麼的暗合啊
  10月,在甘谷大石鄉貫寺村黨委書記李明兒家裡,他從茶葉罐里捻出帶著白毫的春尖茶葉,下在搪瓷罐里。在電磁爐“嚶嚶”清唱中,茶湯一會兒鼎沸,他把茶汁分別倒在我們面前的玻璃杯里,又丟進了冰糖,他問我:“改良後的罐罐茶好喝不?”微苦又帶著清甜的味道,這和我們即將展開的關於貫寺牌坊的話題是多麼的暗合啊!
  大石鄉東靠安遠鎮,西連禮辛鄉,安遠、禮辛這兩個地方記者都去採訪過,可都是名聞隴上的古鎮,那麼大石鄉會有什麼呢?李明兒說:“天下叫大石鄉的鄉鎮多得很,但只有在甘谷縣大石鄉,你才能嗅到‘書畫之鄉’淡淡的墨香。你隨便走進一戶農家,在正房都會看到有一堂字畫,半軸山水,裝裱後精氣神十足地懸在牆上,甚至還能看到左宗棠、安維俊這些晚清名家的墨寶。然而貫寺村最值得為外人道的卻是在村頭有一座已經矗立近百年的貞潔牌坊。
  當地學者牛勃說,大石的建築至今帶有濃厚的明清建築風格,是極富美學價值和文化反思意義的牌坊之一,以其巍峨和沉重挺立在這片滄桑的土地上。
  甘谷在明代見之於縣誌的牌坊數量不少,明嘉靖年間僅城區四街原有二十四座坊表,因沙溝潰堤大水入城全部沖毀。清在南街文廟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西關為學使王漠修“作人”坊,學使王蘭生“心冰目炬”坊,北街為烈婦郭氏“節烈”坊,節婦張氏“貞節”坊,今無一幸存。目前全縣僅存“山陝會館”和“貫寺李家宗祠”二牌坊,而尤以李家宗祠牌坊著名。
  在李明兒的指引下,我們去尋訪貫寺磚牌坊。李明兒說官貫寺牌坊始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為貫子川李善吉家的貞節祠。
  提到貫寺的李善吉,在當地可是鼎鼎大名的士紳,他留下來最經典的傳說是他吃的包子要從縣城運來,籠屜打開後包子尚有溫度。當然,贏得人尊敬是他在抗日戰爭中捐了不少銀元,因此受到政府的嘉獎,並授了匾。
  在和煦的陽光下,一棟通常在江南的小鎮才能看到的牌坊陡然映入眼帘
  和周邊傳統的甘谷民居的氣質相較,貫寺顯得如此卓然不凡。樹牌坊,在古代是“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流芳百世”之舉,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那麼貫寺的牌坊旌表的又是什麼人呢?
  不僅僅是一棟古舊的牌坊這麼簡單,在它後面還隱藏著一座已經荒草叢生的小院,是貫寺李家人的家祠所在。祠院的佈局,坐北朝南,前為牌坊,後為祠堂,東西為廂房。占地面積大約300多平方米。
  牌坊為二級三間磚結構牌樓式建築,寬13米,高11米。名監事歇山頂,次間是廡殿頂,磚雕頭拱,依柱雀替門楣,下有拱門可入。祠堂為桌檐硬山頂建築。整個祠院工藝精紉,風格古樸,是縣內唯一的磚石結構古建築。
  細細欣賞貫寺牌坊的獨特之美:除雕漆大門木質外,整個碑碣為磚雕結構,12通石碑分嵌內外磚牆下部。碑碣設計獨具一格,比例協調,建造精巧大方,風格細膩,圖案具有濃郁的裝飾趣味。正面上部有24孝、八仙進寶、劉海撒金錢等浮雕,頂端雲角脊獸栩栩如生。碑文書寫、鐫刻異常俊秀,是甘谷磚雕藝術的集大成者。
  從牌坊上鑲嵌的碑文,我們得知李氏宗祠牌坊始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正月,修建時,每天投入勞力60多人,至民國十九年(1930)十一月告竣。這是清國子監太學生、渭川道尹公暑第一科科員、教育部特等獎金質獎章獲得者李善吉為紀念其高祖母、曾祖母,遵清慈禧太后“聖旨旌表”,率眾全力修建。在宗祠兩側我們看到兩幅磚雕門聯,大意是說貫寺李氏源自隴西望族,李善吉的高祖母、曾祖母在婚後喪夫後,沒有再嫁,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孫兩代育人成才的事跡。
  貫寺牌坊佇立在如今的鄉村裡,讓人感覺一種蒼涼、一種遙遠
  每一處牌坊下,似乎不是埋葬了一個活潑潑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個女子數十年的青春。
  “貞節牌坊”的產生是源自宋朝推崇由程頤、程顥、朱熹開創的“程、朱理學”。在此之前,“貞節”只是人們對那些自尊、自重的對愛情、對丈夫忠貞的表現的一種充滿敬意的溢美之詞,而在此之後——“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卻漸漸成為對每一個女性的要求了。
  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到了後期民族主義情結熾烈,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更是自稱為朱熹後人,促使當時的統治者開始加倍推行漢族自己的傳統的宗法制度與“程朱理學”,並將之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洪武元年就曾下過一個詔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又令巡方督學“歲上其事,著為規條,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獎勵貞節”——這“坊表”即是“貞節牌坊”!
  到了清朝,大體上它也傳承了明朝的律法制度。因此才會在大清例律中有這樣與明洪武元年朱元璋所下詔令相似的一條:所謂節婦乃自三十歲以前守節,至五十歲,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節已及十年者,皆可獲頒朝廷旌表!當然,這條律令在大清被民國推翻後自然無疾而終了。促使李善吉仍然遵照一張已成廢紙的“旌表”而發動族人全力修建貫寺牌坊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一定是內心深處對他的高祖母、曾祖母母性光輝的禮贊吧。
  牌坊大致保存完好,牆壁之上的方磚嚴絲合縫,連剃鬚刀片都無法插入,而家祠卻是破敗不堪,幾乎要傾倒了……
  看到記者採訪,村裡的老人們都圍攏過來,眼神里似乎帶著某種期待。李明兒道出他們的心愿,希望有一天,貫寺牌坊、李氏家祠能在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徹底修複,畢竟在大道之上不該有這麼一座散髮獨特魅力卻被遺忘的美景。
  文/圖本報記者劉小雷
     (原標題:甘谷:遺落的貫寺牌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cldvgdxwwsr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